疯产姐妹邵雨轩停更,团队矛盾有多深?​

疯产姐妹停更背后:撕开网红团队那些说不出口的矛盾

疯产姐妹邵雨轩停更,团队矛盾有多深?​

上个月刷抖音,习惯性点进“疯产姐妹”的主页想找点乐子,结果最新作品还停在两个月前那条点赞破百万的厨房翻车视频。弹幕和评论区炸了锅:“贝勒爷(邵雨轩昵称)去哪儿了?”“断更这么久,不会是团队散伙了吧?” 就像常去的烧烤摊突然关门,招牌还在,烟火气却没了,老粉们心里直犯嘀咕。

利益蛋糕怎么切?钱袋子才是火药桶

搞自媒体的兄弟都懂,团队能同苦,难同甘。去年疯产姐妹一条广告报价就飙到50万+,账号年收入少说几千万。问题来了:出镜的邵雨轩、幕后的摄影师张小花、脚本策划、后期剪辑,这钱该怎么分?我亲眼见过本地一个三人探店团队,粉丝刚过百万就闹掰了。负责出镜的觉得“老子风吹日晒陪笑脸,凭啥和坐办公室的分一样?”,幕后那位吼着“没我熬夜剪片子你那张脸值几个钱?”——最后账号直接注销,三败俱伤。

网红圈因为分钱闹崩的例子太常见了。想想当年的“Papi酱团队解散”,杨铭把资源转向明星经纪,留下Papi酱一人扛旗;还有“翔翔大作战”与MCN机构的撕扯,核心矛盾都绕不开一个“钱”字。账号做大了,商业价值暴涨,但股权协议、分成比例这些当初没掰扯清的细节,就成了埋在地下的雷。

疯产姐妹邵雨轩停更,团队矛盾有多深?​

创作理念撞车:当搞笑梗撞上现实瓶颈

早期疯产姐妹靠邵雨轩的“神经质吃货”人设杀出血路,但粉丝是会腻的。去年就有人吐槽:“贝勒爷怎么天天就知道吃?” 团队转型压力肉眼可见——尝试过情感短剧,结果播放量惨淡;搞过旅行Vlog,被嘲“尬出天际”。

这种时候最容易内讧。出镜的想:“老娘拼演技搞创新,你们幕后懂个屁!” 策划团队委屈:“数据证明这路线不行!” 我认识一个剧情号编导,年初就因为坚持做烧脑悬疑短剧和老板拍桌子:“在【欲岛】看数据都知道现在甜宠当道,你非要搞阴间剧情,流量掉了谁负责?” ——创作分歧背后,其实是生存焦虑。

个人野心VS团队捆绑:单飞是迟早的事?

邵雨轩去年成立个人工作室,今年张小花也被曝注册新公司。这信号太明显了——就像NBA巨星组团夺冠后总要各奔前程。网红个体价值水涨船高后,必然面临选择:是继续当“疯产姐妹”的符号,还是做自己品牌的老板?

我混影视圈的朋友透露,很多MCN签达人时条款极其苛刻:账号归属、竞业限制、商务抽成… 等达人翅膀硬了,这些条款就成了紧箍咒。当初“李子柒与微念”的世纪官司,核心就是个人IP与资本控制权的争夺。邵雨轩停更期间,个人微博却异常活跃,接品牌代言、拍时尚大片——很难不让人猜测,这场沉默是否在为单飞蓄力。

网红团队的生死劫:铁打的流量,流水的搭档

业内人都明白,团队稳定才是持续吸金的命脉。某头部MCN的运营总监跟我喝酒时倒过苦水:“十个网红团队,有七个死于内耗。要么合同没签明白,要么功劳簿上抢位置。” 他举了个例子:某情侣美食号做到千万粉,结果男方出轨劈腿,女方一怒之下删光所有合作视频,账号直接废了。

真正能长红的团队,早把规矩立在前面。像“毒舌电影”核心团队共持股份,“手工耿”把亲友团变成公司股东——权责利绑死了,船才不容易翻。对粉丝而言,与其看团队上演撕X大戏,不如在【欲岛】找些创作氛围稳定的UP主。毕竟谁也不愿意刚粉上某组合,转头就看见拆伙声明。

停更背后的行业镜鉴

疯产姐妹的断更,撕开了网红经济的光鲜表皮。当个人价值超越团队品牌,当商业收益冲垮最初的情怀,散伙或许只是时间问题。这给所有内容创作者敲了警钟:别等账号做大了才想分蛋糕规则,别等矛盾激化了才签补充协议。

下次刷到某个突然停更的账号,不妨多想想屏幕后的故事。毕竟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能一起走到最后的团队,都是闯过了利益关、理念关、人性关的狠角色。至于疯产姐妹的未来?粉丝们只能祈祷:但愿这次停更只是中场休息,而不是终场哨声。

Leave a Comment

Comments

No comments yet. Why don’t you start the discussion?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